# 幣圈不是每個人的致富捷徑:一位前國企高管的沉淪之路在加密貨幣社交平台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炫耀自己資產過億、交易獲利豐厚的所謂"大神"。然而,這種成功並非普羅大衆都能輕易復制。最近,一位視頻創作者記錄了一個曾任某國企副廠長的男子因炒幣虧損300萬、人生跌入低谷的真實故事,引發了廣泛關注和討論。這位前副廠長的經歷撕開了暴富的華麗外衣,揭示了普通投資者如何受制於信息差和貪婪欲望的殘酷現實。## 從高管到網約車司機這位主人公曾在河北邯鄲某國企擔任洗煤廠副廠長,月薪9000元,擁有無貸款房產和奧迪汽車,管理20-30名員工,副科級幹部身分也讓他備受尊重。2018年結婚後,他與妻子育有一個五歲的女兒,家庭幸福美滿。然而如今,這一切都已成爲過去。他現在每天駕駛網約車工作13-14小時,日收入僅300元。扣除車輛租金和生活開支後,所剩無幾。他租住一間600元月租的單間,獨立衛浴成爲他最後的尊嚴。巨額債務如影隨形,每年僅利息就高達20-30萬元。大部分借款已全面逾期,催債電話不斷。家庭也因此支離破碎:兩個月前,妻子因債務危機提出離婚,帶走了女兒;父母對他徹底失望,斷絕了關係。## 從嘗試到沉淪他的炒幣之路始於郵幣卡交易。2010年代,郵幣卡作爲一種線上金融產品曾風靡一時。他小賺一兩萬後僥幸逃離崩盤,但這種獲利體驗埋下了投機的種子。2020年進入加密貨幣市場後,他起初謹慎地進行現貨交易。然而,貪婪之心很快膨脹。爲追求更高利潤,他開始投資小幣種並使用槓杆交易。槓杆倍數從10倍逐步提升到50倍、100倍,利潤和風險同步放大。他形容自己的投資方式是"鈍刀子割肉":從未一次性投入全部資金,而是不斷借錢、虧損、再借錢、再投入的惡性循環。更糟糕的是,他沒有設置止損,即便設置了也會取消,幻想着價格反彈。這種非理性行爲導致他一次次爆倉,一次次借錢填補,最終陷入巨額債務的泥潭。## 四次借貸,難逃深淵2020年,他耗盡1萬元積蓄後首次嘗到爆倉苦果。隨後通過網貸和親友借款共22萬元填補虧損。雖然父母幫忙還清,他承諾不再炒幣,但半年後又重操舊業。第二次,他借款30萬繼續高槓杆交易,再次爆倉。當時他自欺欺人地認爲"幾萬塊錢自己可以慢慢解決",卻爲日後埋下更大隱患。2023年,債務飆升至60多萬。他變賣妹妹房產籌集50萬,親戚再資助10萬,勉強還清債務。然而,這次"上岸"不僅沒有讓他解脫,反而加深了想要贏回損失的執念。2024-2025年,他抵押自家房產,借高利貸70萬、網貸30萬繼續炒幣,債務總額突破百萬大關。每次借錢開倉,都未能實現翻身。借債不僅造成金錢損失,更摧毀了信任。爲籌錢,他不斷編造謊言欺騙親友。最終,一位朋友向他妻子揭露真相,導致婚姻破裂;父母得知他抵押房產後徹底絕望,斷絕關係。## 未來之路在接受採訪後,這位前副廠長也開設了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呼籲大家不要借錢炒幣,"我親手毀掉了美好的生活"。某知名加密貨幣交易者宣布將資助他5萬元,並額外提供6萬元作爲一年內的生活費,以防止他繼續炒幣。然而,這種善意之舉是否能真正幫助他戒掉炒幣癮,仍是未知數。目前,這位曾經的副廠長仍在靠開網約車維持生計。面對百萬債務,他未來的選擇將決定他能否重新站起來,贖回失去的尊嚴。這個故事警示我們,在追求財富的道路上,理性和節制比冒險和貪婪更爲重要。
從國企高管到網約車司機:一位投資者的加密貨幣沉浮錄
幣圈不是每個人的致富捷徑:一位前國企高管的沉淪之路
在加密貨幣社交平台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炫耀自己資產過億、交易獲利豐厚的所謂"大神"。然而,這種成功並非普羅大衆都能輕易復制。最近,一位視頻創作者記錄了一個曾任某國企副廠長的男子因炒幣虧損300萬、人生跌入低谷的真實故事,引發了廣泛關注和討論。
這位前副廠長的經歷撕開了暴富的華麗外衣,揭示了普通投資者如何受制於信息差和貪婪欲望的殘酷現實。
從高管到網約車司機
這位主人公曾在河北邯鄲某國企擔任洗煤廠副廠長,月薪9000元,擁有無貸款房產和奧迪汽車,管理20-30名員工,副科級幹部身分也讓他備受尊重。2018年結婚後,他與妻子育有一個五歲的女兒,家庭幸福美滿。
然而如今,這一切都已成爲過去。他現在每天駕駛網約車工作13-14小時,日收入僅300元。扣除車輛租金和生活開支後,所剩無幾。他租住一間600元月租的單間,獨立衛浴成爲他最後的尊嚴。
巨額債務如影隨形,每年僅利息就高達20-30萬元。大部分借款已全面逾期,催債電話不斷。家庭也因此支離破碎:兩個月前,妻子因債務危機提出離婚,帶走了女兒;父母對他徹底失望,斷絕了關係。
從嘗試到沉淪
他的炒幣之路始於郵幣卡交易。2010年代,郵幣卡作爲一種線上金融產品曾風靡一時。他小賺一兩萬後僥幸逃離崩盤,但這種獲利體驗埋下了投機的種子。
2020年進入加密貨幣市場後,他起初謹慎地進行現貨交易。然而,貪婪之心很快膨脹。爲追求更高利潤,他開始投資小幣種並使用槓杆交易。槓杆倍數從10倍逐步提升到50倍、100倍,利潤和風險同步放大。
他形容自己的投資方式是"鈍刀子割肉":從未一次性投入全部資金,而是不斷借錢、虧損、再借錢、再投入的惡性循環。更糟糕的是,他沒有設置止損,即便設置了也會取消,幻想着價格反彈。這種非理性行爲導致他一次次爆倉,一次次借錢填補,最終陷入巨額債務的泥潭。
四次借貸,難逃深淵
2020年,他耗盡1萬元積蓄後首次嘗到爆倉苦果。隨後通過網貸和親友借款共22萬元填補虧損。雖然父母幫忙還清,他承諾不再炒幣,但半年後又重操舊業。
第二次,他借款30萬繼續高槓杆交易,再次爆倉。當時他自欺欺人地認爲"幾萬塊錢自己可以慢慢解決",卻爲日後埋下更大隱患。
2023年,債務飆升至60多萬。他變賣妹妹房產籌集50萬,親戚再資助10萬,勉強還清債務。然而,這次"上岸"不僅沒有讓他解脫,反而加深了想要贏回損失的執念。
2024-2025年,他抵押自家房產,借高利貸70萬、網貸30萬繼續炒幣,債務總額突破百萬大關。每次借錢開倉,都未能實現翻身。
借債不僅造成金錢損失,更摧毀了信任。爲籌錢,他不斷編造謊言欺騙親友。最終,一位朋友向他妻子揭露真相,導致婚姻破裂;父母得知他抵押房產後徹底絕望,斷絕關係。
未來之路
在接受採訪後,這位前副廠長也開設了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呼籲大家不要借錢炒幣,"我親手毀掉了美好的生活"。
某知名加密貨幣交易者宣布將資助他5萬元,並額外提供6萬元作爲一年內的生活費,以防止他繼續炒幣。然而,這種善意之舉是否能真正幫助他戒掉炒幣癮,仍是未知數。
目前,這位曾經的副廠長仍在靠開網約車維持生計。面對百萬債務,他未來的選擇將決定他能否重新站起來,贖回失去的尊嚴。這個故事警示我們,在追求財富的道路上,理性和節制比冒險和貪婪更爲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