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密貨幣與上市公司的雙向互動## 前言2024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加密貨幣行業逐漸走向合規化。與此同時,許多上市公司開始借鑑Strategy的成功模式成爲BTC囤幣商。然而,近期上市公司對於囤幣的選擇面越來越大,加密貨幣Top100中的衆多代幣都被列爲備選。本文將詳細討論囤幣商與加密貨幣的二元關係,以及有關去中心化命題的思考。## 1. 上市公司視角看加密貨幣目前持有BTC的上市公司已達到34家。同時,有多家公司管理層在2025年主動將公司轉型爲ETH、SOL、HYPE等加密貨幣的囤幣商,以模仿Strategy的成功路徑。### 1.1 覆蓋融資成本方面 PoS公鏈代幣>PoW公鏈代幣對於依賴債務融資的上市公司而言,通過持有PoS公鏈的治理代幣,並將代幣質押,可以獲得2%至7%的年化收益。這部分收益或能覆蓋公司的債務融資成本。即便公司業績下滑,持有PoS公鏈代幣的公司也無需擔心利息償還的問題。### 1.2 上市公司如何選擇PoS公鏈類的加密貨幣成爲PoS代幣囤幣商的需求主要分爲三類:(1)獲得高質押收益,覆蓋融資成本的同時有正向現金流入帳。(2)獲得高資產增值,推動股票價格增長。(3)在生態中佔據核心位置,圍繞公鏈生態戰略布局。#### 1.2.1 追求質押高收益:SOL質押收益率高,公鏈交易量穩定相較之下,SOL在擁有較高質押收益率的同時,代幣價格近2年均保持漲勢頭,近2年幣價的最大回撤爲52%,穩定性較強。在Solana的質押收益模型中,節點質押收益率=(區塊鏈獎勵+MEV收入+Tips收入)/總質押量。#### 1.2.2 追求價值增長:HYPE交易費回購機制,幣價已實現10倍增長對於流動性緊缺的上市公司而言,短期內的第一訴求仍在於提升股票市值,通過減持股票等方式以維持公司的正常運轉。上市公司作爲囤幣商,快速提升股價的常用方式即爲買入高增速或高估值的資產。HYPE是2025年上半年市值增長的主流加密貨幣,上市公司成爲HYPE囤幣商,其股價將與HYPE代幣價格掛鉤,或可實現公司市值在短期內的快速增長。#### 1.2.3 追求生態布局:ETH去中心化程度高,Layer2開發難度低站在上市公司的角度看,部分公司不再滿足於僅作爲囤幣商,而是希望通過囤幣並在公鏈上開發DeFi或GameFi項目,構建業務增長的第二曲線。以太坊Layer2模塊化區塊鏈因其低開發難度和高靈活性,成爲這些公司的首選。## 2. 加密貨幣項目方視角看上市公司### 2.1 囤幣商是維持公鏈生態的穩定器對於加密貨幣項目方而言,囤幣商是重要的貨幣穩定器,由於囤幣商的原則是只買不賣,因此可以讓加密貨幣的波動率有效降低。### 2.2 加密貨幣項目方反選上市公司#### 2.2.1 保險公司/控股平台適合做PoW公鏈的囤幣商由於PoW公鏈代幣的資產屬性導致,實際上這類資產適合有穩定現金流的上市公司,將其購入列爲保值增值的資產。#### 2.2.2 互聯網/雲計算公司適合做PoS公鏈的囤幣商大型互聯網公司擁有較多的閒置服務器,且公司在硬件的配置上有一定技術基礎,比較適合作爲囤幣商自建節點。而雲計算公司,尤其是IaaS (基礎設施即服務) 則更加適合作爲囤幣商自建節點。#### 2.2.3 軟件安全公司適合做Infra項目的囤幣商Infrastructure (基礎設施) 是加密行業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事實上公鏈即爲加密貨幣中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但公鏈已經是一個獨立概念,因此Infra主要指非公鏈賽道的預言機、跨鏈橋、DID (去中心化身份識別) 以及DA (數據執行層)。## 3. 尾聲:關於去中心化的思考加密貨幣領域的"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爭論自區塊鏈誕生以來便貫穿始終。去中心化是中本聰在《比特幣白皮書》中提出的烏托邦願景,旨在通過分布式帳本技術賦予個體主權,擺脫傳統金融的集中控制。然而,實踐中的去中心化往往面臨效率低下和協調困難的挑戰。相較於BTC的去中心化,多數公鏈呈現"單中心"或"多中心"特徵。以太坊(ETH)是多中心化的典型案例。以太坊基金會,以Vitalik爲代表,推動技術升級(如2022年的合並);而Lido Finance(由Lomashuk領導)則通過質押平台控制約32%的ETH質押量。兩者在推動生態發展時利益趨同,但在如EIP-4844等提案上也存在分歧。相比以太坊,以Solana爲代表的部分公鏈更傾向於"單中心化"。Solana Labs和基金會主導生態發展,扶持DeFi、GameFi和Meme項目,對於單中心化的項目,上市公司寄希望於通過囤幣的方式,在生態中扮演更大的角色會更有難度。未來的區塊鏈世界,三種路線仍將並行。項目的治理架構是不斷流動的,單中心的項目可能逐漸走向多中心,多中心的項目也可能走向去中心化。上市公司和項目方需要明確彼此在生態中扮演的角色,做好預期管理,才會建立起長久的合作共贏機制。
上市公司囤幣熱潮:從BTC到多元化選擇的演變與思考
加密貨幣與上市公司的雙向互動
前言
2024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加密貨幣行業逐漸走向合規化。與此同時,許多上市公司開始借鑑Strategy的成功模式成爲BTC囤幣商。然而,近期上市公司對於囤幣的選擇面越來越大,加密貨幣Top100中的衆多代幣都被列爲備選。本文將詳細討論囤幣商與加密貨幣的二元關係,以及有關去中心化命題的思考。
1. 上市公司視角看加密貨幣
目前持有BTC的上市公司已達到34家。同時,有多家公司管理層在2025年主動將公司轉型爲ETH、SOL、HYPE等加密貨幣的囤幣商,以模仿Strategy的成功路徑。
1.1 覆蓋融資成本方面 PoS公鏈代幣>PoW公鏈代幣
對於依賴債務融資的上市公司而言,通過持有PoS公鏈的治理代幣,並將代幣質押,可以獲得2%至7%的年化收益。這部分收益或能覆蓋公司的債務融資成本。即便公司業績下滑,持有PoS公鏈代幣的公司也無需擔心利息償還的問題。
1.2 上市公司如何選擇PoS公鏈類的加密貨幣
成爲PoS代幣囤幣商的需求主要分爲三類:(1)獲得高質押收益,覆蓋融資成本的同時有正向現金流入帳。(2)獲得高資產增值,推動股票價格增長。(3)在生態中佔據核心位置,圍繞公鏈生態戰略布局。
1.2.1 追求質押高收益:SOL質押收益率高,公鏈交易量穩定
相較之下,SOL在擁有較高質押收益率的同時,代幣價格近2年均保持漲勢頭,近2年幣價的最大回撤爲52%,穩定性較強。在Solana的質押收益模型中,節點質押收益率=(區塊鏈獎勵+MEV收入+Tips收入)/總質押量。
1.2.2 追求價值增長:HYPE交易費回購機制,幣價已實現10倍增長
對於流動性緊缺的上市公司而言,短期內的第一訴求仍在於提升股票市值,通過減持股票等方式以維持公司的正常運轉。上市公司作爲囤幣商,快速提升股價的常用方式即爲買入高增速或高估值的資產。HYPE是2025年上半年市值增長的主流加密貨幣,上市公司成爲HYPE囤幣商,其股價將與HYPE代幣價格掛鉤,或可實現公司市值在短期內的快速增長。
1.2.3 追求生態布局:ETH去中心化程度高,Layer2開發難度低
站在上市公司的角度看,部分公司不再滿足於僅作爲囤幣商,而是希望通過囤幣並在公鏈上開發DeFi或GameFi項目,構建業務增長的第二曲線。以太坊Layer2模塊化區塊鏈因其低開發難度和高靈活性,成爲這些公司的首選。
2. 加密貨幣項目方視角看上市公司
2.1 囤幣商是維持公鏈生態的穩定器
對於加密貨幣項目方而言,囤幣商是重要的貨幣穩定器,由於囤幣商的原則是只買不賣,因此可以讓加密貨幣的波動率有效降低。
2.2 加密貨幣項目方反選上市公司
2.2.1 保險公司/控股平台適合做PoW公鏈的囤幣商
由於PoW公鏈代幣的資產屬性導致,實際上這類資產適合有穩定現金流的上市公司,將其購入列爲保值增值的資產。
2.2.2 互聯網/雲計算公司適合做PoS公鏈的囤幣商
大型互聯網公司擁有較多的閒置服務器,且公司在硬件的配置上有一定技術基礎,比較適合作爲囤幣商自建節點。而雲計算公司,尤其是IaaS (基礎設施即服務) 則更加適合作爲囤幣商自建節點。
2.2.3 軟件安全公司適合做Infra項目的囤幣商
Infrastructure (基礎設施) 是加密行業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事實上公鏈即爲加密貨幣中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但公鏈已經是一個獨立概念,因此Infra主要指非公鏈賽道的預言機、跨鏈橋、DID (去中心化身份識別) 以及DA (數據執行層)。
3. 尾聲:關於去中心化的思考
加密貨幣領域的"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爭論自區塊鏈誕生以來便貫穿始終。去中心化是中本聰在《比特幣白皮書》中提出的烏托邦願景,旨在通過分布式帳本技術賦予個體主權,擺脫傳統金融的集中控制。然而,實踐中的去中心化往往面臨效率低下和協調困難的挑戰。
相較於BTC的去中心化,多數公鏈呈現"單中心"或"多中心"特徵。
以太坊(ETH)是多中心化的典型案例。以太坊基金會,以Vitalik爲代表,推動技術升級(如2022年的合並);而Lido Finance(由Lomashuk領導)則通過質押平台控制約32%的ETH質押量。兩者在推動生態發展時利益趨同,但在如EIP-4844等提案上也存在分歧。
相比以太坊,以Solana爲代表的部分公鏈更傾向於"單中心化"。Solana Labs和基金會主導生態發展,扶持DeFi、GameFi和Meme項目,對於單中心化的項目,上市公司寄希望於通過囤幣的方式,在生態中扮演更大的角色會更有難度。
未來的區塊鏈世界,三種路線仍將並行。項目的治理架構是不斷流動的,單中心的項目可能逐漸走向多中心,多中心的項目也可能走向去中心化。上市公司和項目方需要明確彼此在生態中扮演的角色,做好預期管理,才會建立起長久的合作共贏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