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xStocks 交易开启啦,现货、合约、Alpha齐上线!
📝 在Gate广场发帖,晒出你的交易体验或精彩截图,瓜分$1,000大奖池!
🎁 广场优质创作者5名,每人独享$100合约体验券!
🎉 帖文同步分享到X(推特),浏览量前十再得$50奖励!
参与方式:
1️⃣ 关注 @Gate广场_Official
2️⃣ 带 #Gate xStocks 交易体验# ,原创发帖(不少于20字,仅用活动标签)
3️⃣ 若分享到推特,请将链接提交表单: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54
注:表单可多次提交,发布更多帖文可提升获奖机会!
📅 7月3日16:00—7月9日24:00(UTC+8)
详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5926
每一条体验,都有机会赢取大奖!快在Gate广场show出你的操作吧!
比特币抢劫案引发思考:加密资产入刑 法律保护走向明确
虚拟货币抢劫案:法律对加密资产的新态度
近年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比特币、以太币、泰达币等加密货币逐渐为人所知。这些资产虽表现为代码和数据,但其价值、可转让性和独占性使其具有天然的财产属性。在中国,虽然禁止将虚拟货币作为法定货币使用,但司法实践中已普遍将其视为"特定虚拟商品"或"数据型财产"。
在刑事案件中,涉及虚拟货币的犯罪案件逐年增多,主要集中在诈骗、盗窃和计算机犯罪领域。然而,直接以暴力或胁迫手段获取虚拟货币的案件并不常见。因此,2021年江西宜春发生的一起比特币抢劫案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为加密资产在刑事案件中的定性和量刑提供了重要参考。
案情回顾:一场未遂的比特币抢劫计划
2021年5月,赖某因炒币亏损,得知彭老师拥有至少5个比特币(当时单价约25.5万元人民币),便萌生了抢劫的念头。他在网上发帖寻找同伙,向某主动联系并参与计划。两人在宜春会面,制定了详细的抢劫方案,包括准备尼龙扎带、召集更多人手等。然而,警方根据线索提前介入,在计划实施前将两人抓获。
一审法院认定两人构成抢劫罪,分别判处赖某三年、向某一年有期徒刑。二审法院则认为案件属于抢劫预备阶段,未造成实际财产损失,也未对比特币价值作出合理认定,因此改判赖某一年六个月、向某九个月有期徒刑。
抢劫比特币构成抢劫罪的法律依据
尽管比特币本质上是一串加密数据,但法院认为其具备交换性、可转让性及现实市场价值,符合"广义财物"的特征。法院引用了相关部门的规定,将比特币定性为"特定的虚拟商品"和"数据型财产"。因此,抢劫比特币与抢劫传统财物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同样构成抢劫罪。
本案中,虽然赖某等人未实际实施抢劫行为,但其准备工作已构成犯罪预备。法院根据相关司法解释,最终认定其行为构成抢劫罪,但予以减轻处罚。
涉虚拟货币犯罪的量刑规则
在涉及虚拟货币的犯罪案件中,量刑的关键在于如何认定"财产价值"。二审法院提出了以下几个考量因素:
法院强调,虽然我国不承认比特币的货币地位,但并未禁止私人持有和转让。因此,被害人对虚拟资产的合法持有应受法律保护。
结语:加密资产法律保护的未来展望
本案的裁决表明,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已在中国刑法实务中得到广泛认可。虽然加密资产不具备货币属性,但其财产价值已受到法律保护。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侵犯加密资产,只要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都将以财产类犯罪论处。
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涉及加密资产的刑事案件将愈发复杂多样。未来,法律需要进一步明确虚拟货币的法律属性、市场估值标准以及数据与财产的界限,建立更加统一、稳定的司法裁判规则。同时,专业人士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加密领域的知识,以更好地应对新的法律挑战。
可以预见,加密资产将越来越多地获得法律的认可和保护,任何侵犯其持有人合法权益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究。这不仅体现了法律对新兴资产形式的适应性,也为数字经济时代的财产权保护提供了重要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