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Alpha 第三届积分狂欢节 & ES Launchpool# 联合推广任务上线!
本次活动总奖池:1,250 枚 ES
任务目标:推广 Eclipse($ES)Launchpool 和 Alpha 第11期 $ES 专场
📄 详情参考:
Launchpool 公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34
Alpha 第11期公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37
🧩【任务内容】
请围绕 Launchpool 和 Alpha 第11期 活动进行内容创作,并晒出参与截图。
📸【参与方式】
1️⃣ 带上Tag #Gate Alpha 第三届积分狂欢节 & ES Launchpool# 发帖
2️⃣ 晒出以下任一截图:
Launchpool 质押截图(BTC / ETH / ES)
Alpha 交易页面截图(交易 ES)
3️⃣ 发布图文内容,可参考以下方向(≥60字):
简介 ES/Eclipse 项目亮点、代币机制等基本信息
分享你对 ES 项目的观点、前景判断、挖矿体验等
分析 Launchpool 挖矿 或 Alpha 积分玩法的策略和收益对比
🎁【奖励说明】
评选内容质量最优的 10 位 Launchpool/Gate
以太坊布拉格升级解析:账户抽象、质押优化与L2扩容
深度解读以太坊布拉格升级:改变格局还是例行修补?
如果说区块链的历史是比特币的扩容史,那么以太坊的周期升级就是扩容方向的核心指针。
每1-2年一次的以太坊大版本硬分叉升级,都将从其自身逐渐辐射到各个以太坊系列的L2,再扩大到多个L1的发展。每一次硬分叉所包含的EIP,都代表着以太坊核心社区的高度精华,是收益与成本的平衡结果。
让我们从技术角度,逐个盘点布拉格-伊莱克特拉升级的11个EIPs,了解它们是什么,有什么用,为什么被选中。
背景
目前升级预期3月5日发布在Sepolia测试网,4月8日发布在以太坊主网。
以太坊官方代码库4天前发布的版本第一句话就是:"噢,又一个热修复版本!"是的,出现了问题。目前在Holesky测试网激活的版本代码,造成了测试网的分叉(可理解为大面积宕机)。
虽然我们无需关注分叉的具体代码bug,但从中可以看出这次内容的复杂性。
从个人角度来看,这次升级也是继PoW转PoS的合并之后最有影响力的一次,将完全改变链上的运作模式,带来全新的体验。
此次升级已经引起了包括Okx、Metamask、WalletConnect、Biconomy、BaseWallet、Uniswap、Rhinestone、ZeroDev、TrustWallet、Safe等钱包团队的关注。基本都在确保主网切换时可以及时适配,作为用户我们也可以借助钱包来体验。
但真正的核心问题是 - 这次升级,除了开发者们的技术实现,它到底能否真正撬动以太坊的生态格局?
它的改变是否足够深入,或者只是以太坊基金会在L2时代的一次例行修补?
全景扫描
从整体来看,这次升级呈现出三大特点:
以太坊发展步入深水区后,能被纳入的新提案提出者基本都是以太坊基金会的纯自己人。Vitalik更是重要变更的首推人。几乎见不到其他角色的创意融入官方升级,这或许也是市场上"以太坊越发'一意孤行'"这种声音的佐证,决策体系正在变得越来越中心化。
以太坊的市场节奏在加速。这次升级从去年11月基本共识完成有8个提案,如今实际执行则包含了11个(增加了Vitalik推动的3个L2层面优化)。曾经的大版本基本只从一个核心出发做少数几个优化,但现在几乎都是多方并举,曾经多年难以达成共识的账户抽象(硬分叉版本)也被纳入。从中可以感受到如今多链爆发之下,EVM系面对SVM系(Solana等)、Move系(Aptos等)乃至BTC系(各类BTC L2)蓬勃发展下的一些激进状态。
以太坊正在借助生态联合优势,越发倾向于优化用户体验。你可能会觉得优化用户体验不是理所应当的吗?但实际上以太坊很多次大版本合并,都与普通用户体验没有太大关系。上上次调整区块大小(扩容会降低用户成本,降低价格波动可算是用户体验优化)还是在2018年。上一次通过引入blob大幅降低L2用户手续费成本,以及这次,三个时间点可以看出以太坊开始注重用户成本的优化。
但问题是,以太坊是否真的"以用户体验为先"?或者说,它只是被迫去优化用户体验?
体验优化
首先最重要的改变当属EIP-7702,将账户抽象机制从链层更新引入。这一点我们之前有过系统的文章解读,本次不再赘述。
客观来说,EIP-7702打破了多个链上不可能的潜规则,也打破了大多数DApp的应用逻辑。
对用户而言,他本身还是EOA地址,只是在需要时才去驱动和使用CA逻辑,所以持有成本降低了。无需先转换出链上CA身份再操作,相当于用户无需注册。用户可以轻松用EOA做到多交易并行,比如授权代扣和执行代扣合一,这样对用户交易成本本身就降低了。
对DApp而言,尤其是需要做链上企业级管理的项目方,如交易所等更是颠覆性的优化。批量归集一旦原生实现,基本交易所成本可以瞬间减少一半以上,最终也可以惠及用户。
所以,虽然它改变了很多,但从降低成本这个维度看,就值得所有DApp去研究和适配,因为这一次,用户必然站在了EIP-7702这边。
但这里也有个隐形风险:账户抽象虽然降低了交互成本,但也增加了用户权限管理的复杂度。如果钱包厂商未能正确适配,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安全漏洞。曾经一次操作顶多损失单链资产,现在则有可能导致全链损失,甚至定时爆炸。显然,这是钓鱼黑客们很喜欢的升级,用户对链上交易需要更加小心。
应用侧优化
EIP-2537引入了BLS12-381椭圆曲线的预编译操作,可优化BLS签名验证等复杂加密操作,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和计算效率。这将使普通用户更便于低成本使用多签类的智能合约钱包。它显著降低了签名验证计算的复杂度和Gas成本,也可以更高效地实现和支持零知识证明和同态加密等功能。在隐私和互操作性方面会起到作用。
EIP-2935将最后8192个区块哈希存储在某个系统合约的存储中,以便为无状态客户端提供最近的区块哈希数据。这种设计允许客户端在执行时可以访问历史区块哈希,无需自行存储整个链的历史数据。虽然对普通用户无直接影响,但会促进一些无存储客户端的出现,对链上需要验证服务的应用有优化价值。对Rollup L2的成本也有帮助,因为多数L2需要访问过去一段时间的L1区块哈希,以验证链上数据的一致性和历史信息。
质押场景的多项优化
以太坊质押是个大话题,但对普通用户影响很小(如果你参与了质押,就需要深入思考这里的经济逻辑)。
EIP-6110将通过链内协议机制来实现质押操作处理,消除共识层的投票机制,优化质押流量的安全性与效率。
EIP-7002让以太坊的执行层提供了一种触发验证者退出和部分提现的机制,使使用"0x01"提现凭证的验证者能够从执行层独立控制其质押的ETH。
EIP-7251提升单个验证者的有效质押上限(到2048ETH),而最低质押限额仍保持在32 ETH。
EIP-7549将共识层中"Attestation"消息的委员会索引字段移至消息外部,以简化验证并提高效率。
宏观背景是,以太坊的验证者集群在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10月已有超过83万个验证者。由于MAX_EFFECTIVE_BALANCE被限制为32 ETH,节点运营者需要创建多个验证者账户来管理较大的质押资产,这导致了大量"冗余验证者"的存在。
通过EIP-7251提升最大上限,对于Lido等聚合质押协议,就可以减少控制账户的数量,降低系统复杂度,但这可能会加剧去中心化问题,使ETH质押市场更加集中化。而始终保持最低32个质押额,则说明依旧要求大户参与,是一种与聚合协议的生态妥协,也避免小户容易产生高频操作影响共识层的稳定性。
EIP-7549增加了提现操作的灵活性,便于质押者、节点运营商提升对资金的控制权。
以太坊不断优化质押体验,本质是为了巩固质押以及节点运营商的群体,这是以太坊合并后的命脉。一旦大量资金不再围绕以太坊,其安全性本身就会被动摇。
多个EIP加持后,可以让更大规模的节点运营者合并多个验证者账户,同时也为小型验证者带来更多灵活性,例如可以通过复利收益积累或更灵活的质押增量来增加收益。
这点非常重要,原本32ETH达成后,如果新产生10个ETH的收益,实际上不会继续拿去ETH质押,因为还需要凑到32个才能开启新账户。但这次更新后,就可以直接质押42个ETH。显然复利收益就又可以回到ETH。
在目前ETH市场DeFi项目收益疲软的现状下,这或许会继续虹吸资金,ETH的流动量会降低,这可能就是基金会推行这一系列措施的动机。
L2生态的优化
EIP-7623将交易中calldata的gas费用直接从每字节4/16 gas提高到10/40 gas。这里两个数值区分0字节和非0字节的费用,都是2.5倍的提升。本质是为了降低区块压力,倒逼L2不要使用calldata,而是多使用blob。
EIP-7691增加块中blob的容量,从而支持更大规模的L2存储空间。在之前坎昆升级中,有两个代表blob的核心参数target和max,用来表示每个块的目标blob数量和每个块的最大blob数量。坎昆是3和6,现在布拉格之后,参数变成6和9,总之就是扩容了。
EIP-7840增加了一个配置文件,让客户端可以动态调整EIP-7691的blob数量设置。其中还有一个参数baseFeeUpdateFraction可以调整blob的gas定价上的响应能力。
以太坊的核心卖点,已经从DeFi之夏的合约体系转变为L2生态共同体。其他任何链体系,哪怕是今年最火热的BTC L2体系(铭文本质还是因为L2的预期),都完全和以太坊的L2不在一个竞争位置。
因为要么如BTC这类,由于链限制很难做到数据回落、安全性共享这样的实际意义上的L2。其他的SVM系和Move系,本质上还在发展自己的L1,还在浅浅探索其上的L2,当然这些链的高性能也相对不那么依赖于做L2。
所以以太坊是通过L2的TPS来实现自身的提升。当然,其中问题也有很多,如流动性分散、跨链复杂性等。但这条路,他也已经只能这么走了。毕竟一旦Web3发展到高频应用链的阶段,其实也不会频繁跨链,而且解决流动性和通用性问题,有链抽象这类赛道在尝试。
因为L2上的交易成本将会高度源于以太坊的blob容量,所以修改calldata的gas费,就是为了激励L2多用blob,不要用以太坊永久留存的calldata来存L2的状态数据。另外blob的容量也需要考虑后续进一步L2的增加,需要动态可配置。
通过这个发展方向,进一步可以确定L2方向的确定性,也意味着解决L2缺点的市场需求的确定性。
结语
布拉格升级作为以太坊持续演进道路上的关键一站,更像是一场不断妥协、不断调整的折中方案。以太坊似乎是在被市场推着走,而非主动引领,因为除了质押和L2上的以太坊独有优化,其他如BLS、账户抽象等实际上已经被其他L1广泛试点。
但就整体意义而言,这一升级虽然不像"伦敦"、"合并"那样引发广泛市场热议,却在默默为以太坊网络奠定更高的可扩展性和去中心化基础。账户抽象的推进将减少用户使用加密应用的门槛,质押机制的改良会进一步